也都是日常
因為某種原因,我們搬到在新界一條傳統的村落中暫住。這條村落屬於新界五大族群的其中一個氏族,在好奇心(還是冒險精神?)的驅使下,我們進行了一趟尋寶遊戲,為大家介紹一下傳統村落的特式。
數百年來,從北方遷移到香港的族群不計其數,有為生計,有為避亂,也有為淡泊官場,決意另覓風水美地,福澤子孫,輾轉南來定居。我們暫居之處,先祖是愛國歷史人物,經濟條件也比較好,所以傳統新界大族聚居的特式與格局,在這兒一應俱全。
風水
早期的移民在選擇定居處,最重要的指標就是「風水」。基本上不可或缺的,是依山傍水,水前留有「明堂」,這樣才有「靠山」和「聚水(財)」,不少村落還會種植風水林,來為「風水」加分。其實,撇除迷信,這格局其實是一門環境學,山和水,為村民帶來天然屏障和水資源,明堂是增加空間,令空氣流通,而風水林,更被現代學者視為珍貴的環境管理資源,因為除了為村落調節氣温,亦保護了土壤及植物的多元性,只可惜在所謂的發展下,我們珍貴的綠色資源每天都受到威脅。
坐落在山前的村落
圍繞村落的支流,可惜防洪設施弄得不太美…..
明堂…..嗯….變成了停車場
祠堂與書室
作為一大氏族,村落有兩個「基本建築」:祠堂與書室。祠堂是舊日華人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設施,它代表了一個族群的歷史、發展和規條訓誡。祠堂安放的靈位代表了族群的血脈相承,它除了祭祠舉辦喜事及長老的喪事外,舊日也是族中領袖舉行宗族會議、聆訊與刑責執行的地方。但時至今天,它管理及行政的用途已全然淡化,多會用作祭祠及辦喜事。最重要的,是在喜慶時吃傳統盤菜的地方…(流口水中…)
有沒有留意祠堂門前的對聯?千萬不可小覷中國傳統建築門前的對聯,它就像文章的「中心思想」,用最簡潔的字點出整個建築物甚至是族群的歷史背景。而這對聯的主題,就是族中祖先為後世人所景仰的「正氣」。
除了血脈,大族群最重視的,就是教育。不少大村都擁有自己的書室,為下一代提供教育,也是當時為官的第一步,知識改變命運,原來是中國人的千年信念。
已荒廢的書室,但仍穩穩看到它昔日的風采
圍村
不少人都把香港的傳統村落和圍村劃上等號,其實不是所有村都有「圍」的。圍村歷史可追朔至11、12世紀,但到了16世紀,由於海盜匪寇的猖獗,村莊紛紛加上圍牆,而「圍」可以是保護整條村, 也可以是依家族作單位興建,所以一條村也能有好幾個「圍」。
「水」與「土」
還有兩項事物可以反映一條古村的規模,就是「水」與「土」:水井與土地龕
水是萬物之源,所以當族群選定了落腳地,亦要為村民打一口水井。水井是全村人的主要水源,而井的結構、規模,都反映出村莊的人口與經濟實力。同樣地,保護村民平安的土地之神,村內若有達官貴人,它就可建得大一點,左右兩翼也可建高一點。
這個土地龕規模不少哩。
我們還發現了傳統上鎮攝鬼怪的物品 ── 石敢當
我們還遊走了附近的村落,找到基督教傳教士百年前在新界的努力。這一座小小的教堂一點都不宏偉,郤見証村民愛主之心。教堂的原建築早年因受白蟻蛀蝕而拆卸,現在的教堂則於50年代按原貎於原址重建。
我回去翻查教會的資料,發現這教會曾令全村大部份村民信主,這種基督教的村落在香港為數不多。但我和其中一名村民閒談時,她郤無奈的道出,隨着近年不少外來人口遷入,原居民基督徒的比例已下降了,令村莊的特色不再一樣。
好好過雖然會帶大家認識香港人不同的生活,但前提是尊重社區與居民,所以這個介紹,只為讓大家認識一下原居民的生活點滴,並不會把這些鄉村劃為我們的行程。但如大家對香港的原居民宗族和圍村有興趣,可參加「童話之旅」的行程,行程包括我暫居的群村內其中一條開放予遊人的村落,也會走訪全港最古老及最有特式的圍村,並拜會一下安放一位真.公主的靈位的祠堂,是一個非常精彩的行程呢!